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青岛以法治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法机关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青岛以法治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化解不良资产22.1亿元;推进拖欠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账款专项执行行动,回笼资金50.4亿元;“金智谷”平台在线快捷办理金融案件4万余件,追赃挽损10.38亿元;上合“法智谷”涉外法律服务大数据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域外法查明等服务万余次……
护航民营经济,根本在于法治。今年以来,全市政法机关聚焦企业需求和社会期盼,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着力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青岛坚持把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各个环节,实现法治供给更加丰富、措施更加精准,推动形成创新要素加速汇集、发展动能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在立法环节,青岛旗帜鲜明贯彻平等保护原则,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出台《全市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二十五条措施》,对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深入推进政法“放管服”改革作出部署;出台《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着力解决法治通达基层“最后一公里”问题;出台全市政法机关高质效实施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方案,深化户籍、机动车业务“跨域通办”、政务服务“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不断释放“高效办成一件事”红利……
在执法、司法环节,青岛直面民营企业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持续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围绕企业家最关注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青岛严厉打击侵犯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犯罪,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为企业家提供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
围绕企业家最反感的恶意竞争问题,青岛高效组织开展打击经济犯罪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商业秘密和互联网领域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依法严惩利用虚假诉讼、“执转破”逃废债、破坏企业和企业家商誉信誉等行为。
围绕企业家最痛恨的黑恶犯罪问题,青岛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惩滋扰企业、欺行霸市等涉黑涉恶犯罪,让企业家安心经营、专心创业。
同时,全市政法机关以政法工作的主动性,助力民营企业解忧纾困。如,针对企业担心的“查扣冻”问题,青岛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因案件审查和执法司法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2024年全市行政检查数量同比下降16.62%,办理不予处罚、减轻处罚案件5442件,减免罚款1.96亿余元。针对企业头疼的“欠账款”问题,青岛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案件执行行动,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力度。擦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品牌,确保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
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我们今天来到园区,主要是想了解大家有什么需求,我们当中有交警部门的、有人口管理部门的,还有刑侦反诈的同志,可以现场办公,也可代捎代办。”近日,在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内,来自青岛市公安局黄岛分局的“经济服务团”,主动上门与10余家影视企业相关负责人沟通对接,为企业送服务、办实事、解难题。
法治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既要通过制度刚性筑牢企业“保护网”,也要在服务上铺设企业发展的“快车道”。全市政法机关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优化细化政策措施,多设“路标”、不设“路障”,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聚焦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青岛建立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协作机制,全市469名政法领导干部与538家企业建立联系,形成“企业吹哨、政法报到”的生动实践。市公安局建立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协作机制,设立“项目警官”537名,前置驻企警务室、流动人口服务站1514处,全周期跟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全市检察机关构建“企业家约见检察长”“检察官服务专员”等平台,高效办理相关案件400余件。
2月25日下午,青岛知识产权法庭在青岛中央法务区敲响知识产权审判第一槌,公开审理一起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面对企业日益增加的法治服务需要,青岛高标准、矩阵式建设中央法务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青岛国际商事法庭、青岛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室、最高人民法院国际海事司法研究基地等纷纷落户,汇聚全市法治资源和力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多元化法治服务。
此外,依托市法学会125名法治专家“智库”,汇聚高校、律所、企业法务部门等1万余名法律英才力量,青岛成立“青法先生”服务团,创新打造“青法先生”法律服务AI数智人,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成立以来,服务团开展“青法先生·企业面对面”“海法护企”等一系列活动,走进赛轮、海尔、青啤、双星等企业,推动解决涉企重大疑难敏感案件30余件,助力企业止损挽损10亿余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