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巧双手剪出世间万象 非遗传承“剪刀”不老

赵志国(中)不仅用一双巧手剪出了世间万象,更通过公益培训、校园推广等活动,让剪纸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受访者供图

赵志国。受访者供图
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的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辽宁锦州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赵志国荣获2025年第一次“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赵志国不仅用一双巧手剪出了世间万象,更通过公益培训、校园推广等活动,让剪纸艺术走进千家万户,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近日,本报记者对赵志国进行了专访。
候选人:赵志国,男,1956年7月生。
辽宁省锦州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曾荣获辽宁省大工匠等荣誉。
一剪61载 让老纹样说出新故事
7岁那年的腊月,母亲把剪到一半的窗花放在炕桌上。趁着母亲去干活的空当,小男孩踮着脚够到剪刀,笨拙地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幅作品。当母亲看见歪歪扭扭却灵气十足的剪纸时,笑着说:“咱家要出个小剪花郎咯!”
这把启蒙剪刀,赵志国已经握了61年。“剪纸不是描红模子,得让老纹样说新故事。要原创,艺术造型不讲究细腻,只讲究传神;运用变形与夸张,抓住美的一瞬间;作品精致饱满,内容风趣生动。”每次创作,他构思短则两三天,长则一周以上,再加上画草稿、反复推敲、调整,到最后定稿,一幅作品有时十余天以上才能完成初稿。赵志国认为,原创的过程虽不容易,却是民族文化的内核所在。
在赵志国的工作室里,泛黄的速写本堆成小山。每有灵感,他就摸出揣在兜里的铅笔头,在烟盒背面、报纸边角记下转瞬即逝的创意。徒弟小王记得,为捕捉渔船归港的动势,赵志国老师曾在码头蹲守三天,直到海风吹裂了嘴唇。
公益培训,免费教学
他让千朵窗花暖万家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剪纸艺术,赵志国创办了公益剪纸培训班,免费教授学员。他将国家补助款用于购买红纸、剪刀等教学工具,从不收取学员一分钱。多年来,他培训辅导的学生超过2000人次。
他还积极推动“剪纸进校园”活动,为全市美术教师讲授剪纸课程,再由教师将这门艺术传授给学生。“赵老师,这课真不收钱?”常有学员忐忑地问。他总是乐呵呵地回答:“国家给我传承人补助,就是让买纸买剪刀的。”多年来,他自费印制了上万册剪纸教材,培训学员超2000人。
从北镇到黑山,从义县到凌海,他的足迹遍布锦州的各个角落。无论是警营、厂矿,还是公园、夜市,只要有需要,他就会带着剪刀和红纸,现场教学。
在全媒体时代,赵志国也开始利用网络进行视频教学。他说:“剪纸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让它断了传承。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剪刀不老传薪火
让文化的根扎得深、长得茂
赵志国不仅是一位剪纸大师,更是一位公益践行者。他无偿为省市非遗传承机构提供剪纸作品400余件,为多部相关书籍提供作品数百幅。他还常年开展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沙龙讲座,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参与。
近年来,他收了十多名徒弟,悉心传授技艺。如今,这些徒弟已能独立完成创作,成为锦州剪纸的中坚力量。赵志国常说:“传承这件事并不容易,但只要用心去做,肯定会有收获。”
他的徒弟小李回忆:“师父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也特别耐心。每次创作遇到瓶颈,他都会鼓励我们:‘剪纸就像生活,需要耐心和热爱’。”
赵志国将自己的后半生完全交给了剪纸。他说:“我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把我每天的时间都交给剪纸。只要还能拿得动剪刀,我就会一直剪下去。”
赵志国用一双巧手和一颗赤诚之心,守护着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他所说:“剪纸是民族的记忆,是文化的根。我要做的,就是让这根扎得更深,长得更茂盛。”
专访赵志国
始于热爱,重于责任,传于时代
记者:您的作品一直坚持原创,您认为原创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是什么?
赵志国:我认为原创是作品的灵魂。做为一个剪纸人,无论要表现什么题材,都要像演员熟悉台词一样,深入到要表达的故事之中去,只有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彻底弄明白了,或自己亲身做过以后,才能自己动手开始构图。不管天南海北哪里的创作者去表现同一个问题,都会因为地区不同、人物不同、使用工具不同、想法不同而创作出不同的构图。抄袭的作品禁不起推敲,是没有灵魂的。原创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只有自己构图,自己创作,对自己不断更新,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真正的原创作品,才能有自己的风格,才能被认可,尤其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原创作品更显真贵。
记者:数十年坚持剪纸创作,您的动力是什么?
赵志国:我数十年坚持剪纸创作,动力大约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热爱,我生长在一个有艺术氛围的家庭,从小就喜欢上了剪纸,慢慢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剪纸就像朋友一样,开心时可以分享,难过时剪纸能给我安慰,每一次剪纸都是一次和自己对话的过程。其次是忘不了老一辈的嘱托,记得从小时候起,父母就不止一次告诉我,说我们没什么手艺,这剪纸看似没多大用处,但以后你就会知道,它可以叫你开心,叫你动脑,还会使你忘记疲劳,叫我无论如何要把剪纸学好!随着年龄的长大,我也掌握了许多技术上的诀窍,若不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别人就可惜了,不能让传统手艺丢失了!最后,国家给了我许多荣誉,我也绝不能对不起这些称号,传承这门手艺已经不是我个人得失,而是我的责任使命。热爱剪纸是我的起点,责任是终点,在起点和终点的过程中,每一份快乐和感动,都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记者:剪纸这种传统艺术如何在现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年轻人喜欢?
赵志国:新媒体时代确实给剪纸这门艺术的传承带来太多方便与平台。我个人认为,如何将传统技艺注入现代基因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文化加上新媒体传播,再加上创作中的年轻化表达,更要加上商业转化。完成好这一套生态体系,可能让剪纸艺术在保持本真性的同时实现活态传承。最重要的是要叫年轻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最终成为传播者。本报记者 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