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盛放引客来,文学采风绘春色
来源:【金华日报-金华新闻网】
3月30日,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组织10余位作家、摄影师和文学爱好者走进义乌赤岸镇塘边村,开展“唱响艺术乡建,为乡村振兴赋能”文学采风活动。塘边村这座藏于群山间的千年古村,正通过“樱花+人文”的独特模式,为艺术创作注入鲜活灵感。
走在蜀墅塘堤坝上,只见粉白色的樱花随风飘落湖面,与倒影交织成“双镜樱花”奇观。陪同采风的塘边村妇联主席、文体志愿服务队队长成海玉介绍,蜀墅塘畔共有280株染井吉野樱,眼下正是樱花的全盛期。粉白花瓣如云似雾,湖面倒影与樱花相映,“双镜樱花”景观每天吸引着大批摄影爱好者来此拍照游乐。
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赏花打卡,塘边村在每年3月中旬至4月初,还举办春日限定市集,让游客体验樱花文创、塘边村特色荷叶茶,参与“樱花笺题诗”传统文化活动等。

“我们村在做的不只是樱花节,而是构建四季不落幕的自然风光美丽画卷。”对着湖水清澈如镜的蜀墅塘,成海玉自豪地说,蜀墅塘水域面积约3万平方米,晴天时碧波倒映蓝天白云,阴雨天气则山色朦胧如水墨画,被游客称为义乌的“小洱海”。塘边种植樱花、荷花、桂花等植物,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有樱花夹岸,夏见荷叶田田,秋赏千亩桂花,冬览远山覆雪。

蜀墅塘北依塘山,南临西海精品旅游线,周边群山如八宝山、大寒尖等环绕,形成“四山迎列、四坑入水”的独特地貌。沿湖建有红黄蓝三色旅游标线步道,骑行或漫步时可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塘边村党支部书记金胜红介绍,近年来,塘边村以党建为引领,与义乌市水务集团、商城集团等国企共建,引入资金和运营经验。例如,义乌市水务集团通过结对帮扶推动文旅线路开发,商城集团则协助打造消费助农项目,形成“国企+乡村”协同发展模式,共绘塘边村共富新图景。

塘边村的共富项目以文旅产业为核心,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业态和多方协作,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乡村振兴模式。例如,蜀墅塘边的“山水摇”户外亲子运动营地项目,利用塘边村自然风光,开发亲子游乐、户外拓展、露营烧烤等多元业态,吸引大量游客。2022年建成后仅半年即增加村集体收入42万元,后续通过新增夜经济、灯光秀等活动,日均客流量达3000-5000人,年收益提升至80万元。
还有“异地联建”集体物业项目,塘边村与赤岸镇其他移民村共同入股“赤岸三村综合市场”和“飞凤物业楼”项目,通过异地联建模式盘活资金。其中综合市场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130万元分红,飞凤物业楼则为参与村提供10-20万元/年的稳定收益,实现“造血式”增收。

塘边村还在村内规划了“爱上塘边,爱在心田”田园综合体,结合农耕体验、民宿餐饮等业态,打造“金涓故里,画意塘边”品牌。例如,藕遇餐厅、复合空间民宿等配套项目,既提供特色美食,又开发户外烧烤营地,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据浙江省文旅厅数据,塘边村“樱花经济”带动周边6村形成创作产业链,2024年一季度艺术衍生品产值达1700万元,较传统观光模式增长300%。这种“文化双栖”振兴模式,已列入浙江省文旅共富创新案例库。

“蜀墅塘樱花堤坝、彩虹环线樱花道、塘边村共富项目以及古村人文探访等,这里可作的文章很多。”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理事长、首任院长徐敢表示,塘边村通过“一村一品”策略,从经济薄弱村转型为年集体收入超百万的示范村,带动村民就业、农产品销售及民宿产业发展,成为义乌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这里创作基因很丰富。他将带领文学创作团队仔细观察古村文化景观,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底蕴,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本文来自【金华日报-金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