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的余音,仍在回响……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灵丘县委宣传部供图
乔沟广场 灵丘县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段歌词出自《八路军军歌》。
谈及抗战,大家都会想到“平型关大捷”,因为,它在中国抗战史上意义非凡。
1937年9月24日午夜,山西灵丘平型关,原本晴朗的夜空突然间狂风骤起,暴雨如注。一队队身着单衣、脚穿草鞋的部队,冒着风雨衔枚疾进。天亮前,这支部队已悄无声息地隐进了山坳中,那人那山那树那草已融为沉默的一体。
这支部队,是八路军115师的三个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到一个月,日寇铁蹄踏过北平、天津,一路烧杀抢掠……
日军欲控制华北,必先图晋绥;欲图晋绥,必先争太原;欲争太原,必先夺平型关。
据我军得到的情报,侵华日军在攻占大同后,正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在雁门关以北与日军会合,进而攻占太原。
平型关,位于雁门关之东。该地处于群山峻岭之间,一线土路蛇状蜿蜒在沟底,两侧高地榛莽遍布便于隐蔽部队。经过仔细研究,我军决定在平型关设下埋伏,给日寇以重击。
他们的对手,是日军引以为傲的“钢军”——第5师团。这支武装到牙齿的日寇,在我国犯下累累罪行。
如何获得最佳战果?师首长曾三次亲临一线勘察地形。最后将伏击地点确定在平型关的乔沟。
这是关前的一条深沟,沟底宽处不过十余米,窄处仅有三五米,两侧是二十多米的陡崖——这是天然的伏击战场!
一个精心布置的“口袋阵”悄然成形:第685团“铁拳拦头”,截击日军先头部队;第686团“利刃斩腰”,分割日军纵队;第687团“锁链断尾”,切断日军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25日,天蒙蒙亮时,天放晴了,此时远处传来轰隆隆的马达声。日寇第5师团第21旅团约2000人陆续进入我军伏击圈。100多辆汽车载着鬼子兵和军用物资在前面开路,200多辆辎重大车紧随其后。
待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后,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山两边枪声大作。几阵排枪打过,打头阵的685团4连指导员杨家华又指挥战士向敌人投出一颗又一颗手榴弹。还未待硝烟散去,他率领战士就向公路冲去。
据他生前回忆:“战士们端着刺刀追杀慌乱的鬼子,被刺死、打死的敌人到处都是。”这个团的3路伏兵一下子就把鬼子斩成了数十段。瞬间,日军被打蒙了。
很快,鬼子回过神来,指挥官挥舞着指挥刀嚎叫着带领残兵向着唯一通往山上的缺口老爷庙冲来。
担负“包饺子”的686团与鬼子厮杀成一片。四周只听见枪刺的铿锵声,我军的喊杀声,鬼子的惨叫声。这时,日军派出飞机,但见双方缠斗在一起,只能悻悻地转了几圈离开了。
685团2营5连的连长曾贤生带着20名战士,组成尖刀队,人手一把大刀。他连连斩杀数名敌人,自己也身负重伤。面对围上来的敌人,他毫不退缩,拉响了仅剩的一颗手榴弹,与敌寇同归于尽。
连长牺牲了,指导员来指挥;排长牺牲了,班长就顶上去……打到最后,5连仅剩下三十多人。老爷庙制高点始终控制在我们手里。
战斗从早上打到中午,从中午战至黄昏。太阳西斜了,撼天震地的喊杀声也渐渐沉寂了……随着夕阳收起最后一抹余光,平型关战役宣告全部结束。10余里长沟内,到处是鬼子的尸体和冒着滚滚黑烟的汽车……
是役,八路军以自身伤亡6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近百辆、缴获轻重武器数百支……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毛泽东同志这样评价:“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
八十八年过去了,又是一度春草绿。沐着煦煦春光,记者走进了昔日的平型关战场。
远处的乔沟静默无声,身旁刚刚泛青的柳枝随风摇摆,似乎在讲述着当年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传奇。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讲解员刘晓昱告诉记者:“当年八路军打胜仗,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大家为八路军当向导、送粮食、抬担架,还帮着部队转运战利品哩。那处伏击地点,就是白崖台村村民曾槐带着咱们的侦察员选定的。”
记者来到了白崖台村。
村口一座青砖瓦房的墙上写着这样一条大红标语:“平型关大捷胜利的消息从这里向世界发出!”沿着村道往村里走,长满翠柏的崖壁下,是一排券着黄顶的窑洞。窑洞前,嵌着白色石板的迎宾广场上,竖着两扇中间镂空的红色大门。
驻村第一书记施天驰向我们介绍:“这座大门被称为胜利之门。那间窑洞115师首长曾在此休息过,那处窑洞是当年的机要处遗址……白崖台是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游客每年有三四十万人。村里许多人家依托红色资源,开起了饭店、农家乐。”
在施天驰介绍的当口,不时有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打我们身边走过。
施天驰又带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处院落——这是一个箱包加工厂。几十个工人,有的在裁剪布匹,有的在缝制皮具,有的在安装拉链……忙得热火朝天。
施天驰指着一位跑前跑后忙成一团的年轻人说:“他的曾祖父就是当年为八路军带路打伏击的曾槐。”
小伙子自我介绍,叫曾科峰。当年八路军带着乡亲们在这里击溃了日寇,现在共产党带领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前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退伍的他创办了红色箱包厂,“平型关元素”成为箱包的特色。文创产品一推出,便受到游客的欢迎。仅这个小厂就带动了30余名村民就业……
说到“平型关元素”,曾科峰来了精神:“现在,不少村民都吃上了‘大捷’饭。为带动乡亲们致富,省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打村里经过,乡里在路边空地建起了红色文化的主题商街——平型关驿站,把乡亲们的农副产品都集中了起来。瞧,家家店面门口都写着‘大捷’,农产品包装盒上印着‘大捷’,连那些剪纸、老虎枕、麦秆画上也都有‘大捷元素’……”
曾科峰越说劲头越足:“当年的八路军打了胜仗,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居乐业。我们也不能落后,学习八路军主动出击的精神,坚决打好乡村振兴这一仗!”
(本报记者 李建斌 杨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