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全球九成市场,这家公司产品“四两拨千斤”|百企探新质·专精特新
(占全球九成市场,这家公司产品“四两拨千斤”,时长共2分36秒)
占全球九成市场,这家公司产品“四两拨千斤”
在美轲(广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黄埔基地,工厂的一边是将锆英砂磨成粉末,另一边则将金属粉末加工成金属配件。而连接两边的,是催化剂。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新物质、新材料的合成效率。
美轲公司的主营产品应用于日用陶瓷、特种陶瓷、精密铸造、粉末冶金、电子陶瓷、玻璃、耐火材料、聚酯催化和汽车尾气处理等等,其催化剂在业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它是聚酯锑系催化剂的始创者,占据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90%的醋酸锑催化剂市场份额。
催化剂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比如,醋酸锑,在聚酯合成时,每次添加量虽然只有万分之五,但缺少它将无法完成聚酯的合成,美轲公司掌握了价格决定权。

虽然催化剂的用量不大,但其附加值高,需求比较稳定。最近,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让一些外贸企业承压,但公司董事易立群风轻云淡:公司至今在满负荷生产。
①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家里瓷砖用久了容易泛黄,这是污水渗入了瓷砖看不见的孔隙中。甚至,为了避免被划伤,一些家庭还要给瓷砖贴一层保护膜。
美轲主打的产品,陶瓷添加剂硅酸锆乳浊剂,可以让陶瓷在高温烧结时更加洁白无瑕,不容易发黄、刮花。
陶瓷添加剂硅酸锆乳浊剂其实先出现在美国,美轲是最早将生产技术带到中国的企业。在1996年成立时,公司的成长起步于模仿再创新的过程。
但到了现在,美轲研发的纳米级别的硅酸锆乳浊剂产品,就连国外都没做过;以前是跟着国外学,现在是必须自己去突破了。
美轲是PET聚酯用锑催化剂的始创者。通常来说,饮料、饮用水等PET塑料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要用到一种催化剂,美轲占据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90%的醋酸锑催化剂市场份额。
②
正是因为掌握独特的粉末冶金喂料和注射成型加工技术,将粘结剂加入到一些金属中,经过高温炼制后,可以提高机械性能,提高铸件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这些粘结剂往往起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美轲要把金属磨成粉,然后把金属粉和各种粘结剂混合在一起做成粒子,使其有了流动性,可以注入到模具中,再通过注射成型和烧结,做成各种形状复杂的精密五金件、高精密零部件,不仅具备金属的致密性、高强度和耐腐蚀性能,还足够轻便。

有了对材料的理解,美轲的产品也就找到了用武之地。在美轲工厂,塑料筐装满了各种泛着金属质感的加工配件,它们将陆续发给手机和新能源汽车等厂商。这些客户往往需求量够大。
华为手表就是美轲的一个大客户。这几年,华为手表的表壳,经历了不锈钢、钛合金等不同材质。
电子消费品是一个讲究“极致”的行业,同样是一个外壳,客户会不断要求“更薄、更轻量化”——不锈钢表壳太厚了又比较重,且金属冰冰凉,有些用户会在意。
而钛合金表壳强度高,又轻薄,这就是为什么航空用材会用钛合金比较多,而且不会有凉的感觉。钛合金做成的手表,可以贵到500元。这也是粉末行业的一大突破。
“既要又要”当然不是这么容易实现:不锈钢金属硬度不够。同类厂商在硬度上只能做到150~160HV,但不锈钢做薄了,而硬度不够,时间久了就很容易变形。
而美轲的产品不仅能更薄,硬度还能达到240HV,这就是想方设法通过工艺和材料来实现。
这是电子消费品行业出现的一个趋势:产品越来越轻薄,对材料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易立群举例说,部分手机是由两个摄像头共同拍摄,但如果材料强度不够,使用久之后,摄像头有位移,不容易对准拍摄。
易立群还去手机厂商调研就听到一个故事:有企业重金奖励工程师,如果手机能减轻1克,就奖励100万元。于是这些工程师就想方设法将很多功能整合到一个零部件上。
再比如,无人机对轻量化也有极致需求,希望一个复杂零件也能一次成型;大疆云台有多个转轴,轴在转动时,要有足够的稳定性,而且还能轻,以至于一个螺帽都要挖空一块,做成空心的,绞尽脑汁做到轻量化。
材料不仅要方便开挖,还不能牺牲强度,这就是对材料的极致理解。
③
中国厂商不仅懂材料,更关键的是,还能更快。
传统手表表壳以圆形为主,但随着智能穿戴设备越来越丰富,出现了很多不同结构的外壳;过去,手表壳一年也出不了几万个,加工厂商有足够的时间来打磨这些产品:一台设备半小时做一个,一天也就做几十个。
但现在,美轲可能一天的出货量就要好几万个,几乎每几秒钟就要出一个,这就是传统机加工无法胜任的。
再比如,劳力士等奢侈品手表,很长时间都不会在结构、外观等方面进行改变,但华为几乎每年都能换代。
每年9月,华为举办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但实际上,在这年的5月,美轲就已经开始为华为供货,等到了9月之后,下一代图纸就来了,开模、加工等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最终完成了从招投标到验证再到量产全过程。
易立群谈到,美轲优势在于,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设计和生产出结构复杂,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能和轻质化的高精度零部件。
现在,美轲给华为供货量是每年翻番增长。除了表壳,华为的折叠屏铰链,甚至一些手机充电头,摄像头等等,也都要用到这种复杂加工工艺技术。

苹果CEO库克就曾表示,“大家普遍认为美国企业到中国是因为那里的劳动力成本低。但事实是,大家都想错了,在多年前中国就已经不再是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了。从供应链成本的角度来说,这不是苹果去中国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中国的技术集中度和技术的丰富程度。”
库克还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中国的技术优势:“比如苹果所生产的产品都需要非常先进的工艺,而中国的工艺技术就非常高。”他还提到,如果在美国召开工程师会议,可能一个会议室都坐不满。但在中国,参加会议的工程师能坐满几个足球场。
让人不禁对中国的工程技术人才储备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④
客观来说,在对材料的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和国外百年工业的积淀依然还有差距。
最近,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易立群就注意到,国外的机械臂,可以一天频繁做几万个动作,一段时间下来,定位依然非常准,而国内的机械臂容易出现磨损。
易立群就去追问,差距出在哪里,答案出在钢材不行。再继续深入追问下去,是钢炉中的耐火材料不行。
差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比如,做钢筋这个环节,当钢水从“水龙头”流出来,这个“水龙头”要足够耐高温,否则容易出现磨损,原本设定直径10毫米的钢筋就可能变成11、12毫米,最终影响生产和产品的精度。
虽然这个“水龙头”货值并不高,但对性能要求很高,出了问题可能导致整个生产停下来。
“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都出现了一定的欠缺。”易立群表示,现在,美轲的锆系列产品,就可以在钢炉内形成高熔点表层材料,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火性能。
这也暗喻着专精特新的一大使命:一步一步去攻克产业链供应链中那些存在卡脖子的环节。生产中的难点痛点,逐步会有不同的厂家来推动解决。
而有时候,中国一些特定领域还能做到“弯道超车”。
比如,国外的机器人稳定性较强,而国产机械人为了提高稳定性,一般都有非常厚重的基座。易立群说,通过加装摄像头,国内的机器视觉等算法软件,已足以弥补硬件上的差距,即便一些零配件出现磨损,也已经不影响国产机器人的稳定性。
这就是中国制造中的“中国智慧”。
⑤
有意思的是,相当多专精特新企业的最终应用,都会流向航天航空等领域。
此前,航空发动机等领域是较为薄弱的,以中国商飞为代表,国内航天航空产业的进步,带来了材料的极端应用。
这并不难理解:航天航空领域为了性能往往不惜成本,而且广泛使用各种轻量化的材料,比如钛。
当产品能用于万米高空,再逐步应用到其他领域就是一场降维。此后,各种民用领域也纷纷找上门来。
中山市一家全球最大的高尔夫球具生产厂商,年产量占全球产量30%以上,也找上门来寻求合作。高尔夫球头要用到一些轻量化而且致密性较强的特殊材料。
硅酸锆是一种耐高温、耐腐蚀性能的材料,因为这种特性,还可以应用于汽车的刹车片。
易立群表示,中国的制造业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步实现了产业链中高端化突破。以汽车为例,过去,汽车厂商会从国外采购刹车总成,再组装到车辆上;再后来,国内供应商也能研发刹车总成替代进口,只是还需要进口硅酸锆作为耐磨材料使用;而现在,美轲生产的硅酸锆也能满足要求。

这就是一个刹车总成这一核心零部件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的过程。哪里有痛点,哪里就有专精特新们来攻关。
让短板变长,让长板更长,这也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破局路径。
2年前,日本一家媒体联同调查公司对大疆创新初推出的Mavic Air 2无人机进行拆解分析,发现其竞争力根源在于硬件成本只是竞争对手的一半,却能实现不低的性能。
以至于日本某企业的高管感叹,“要达到相同性能,日本企业材料费就会达到整机价格的2倍”。
买零部件都比整机贵2倍,如果要同台竞争的话,国外会发现根本没有胜算。
易立群也谈到,当下,中国供应链加速推动全球化布局,大到制造装备,小到一些夹具,其实还是来自中国,只有中国才有如此丰富的供应链和应用场景。
⑥
美轲在所在领域,地位到底如何?易立群的回答是:一个产品成本是1元,明明可以定价10元,却只卖1.3元。
“如果卖10元,让外界觉得这个行业有利可图,自然就会有很多资本进来。”易立群说,其实公司并不打算一年赚10年的钱,而是赚细水长流的钱。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强调以低单位成本为用户提供低价格的产品,这是一种先发制人的战略。凭此一招,美轲将竞争对手挡在了门外。
易立群对此解释,聚酯全球一年产量也就三千万吨,这是用于生产高透明塑料瓶子和聚酯纤维的原料,都要用到锑催化剂,“市场就这么大,我们掌握了定价权,没必要定高价让这个行业也卷生卷死”。
现在,美轲还有一个“幸福的烦恼”,那就是经常有投资机构上门“送钱”。
“现在连县区一级政府都设有投资公司,不少投资公司追着要投资我们,但都被我们拒绝了。”易立群说。
美轲依然会坚持做一些基础研究,围绕前沿性技术,研究航天航空用材,以持续保持领先性。
2024年,美轲的收入超过9亿,今年预计会到10亿元;过去,市场占比重,有七成是来自国内,而现在国内国外几乎能对边分,国外市场在持续增长。
国外市场的增长来自哪里?易立群的回答有些人猝不及防:主要是因为国外涨价带来了营收的增长。
【企业档案】
公司成立于1996年,主要从事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客户提供高性能新材料。公司是第一个将优质的陶瓷添加剂硅酸锆乳浊剂生产技术带到中国的企业,是亚太区领先的锆产品加工企业,是高品质硅酸锆乳浊剂的领先制造商和供应商。公司拥有高端卫生洁具及瓷砖行业35%以上的客户市场,如科勒、杜拉维特、美标和乐华集团等。
【点评】
广州大学社科处处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延平
美轲研发的纳米级别的硅酸锆乳浊剂,见证和揭示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颠覆性创新实现行业领跑的创新过程和路径。总体来看,美轲作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内在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极短时间内的原创性的复杂工艺设计,外在核心竞争力源于我国国内丰富的供应链和应用场景支撑,内外因素综合作用塑就了美轲“幸福成长的密码”。
中佳知识产权服务集团特约顾问、广州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会入库专家燕高飞:
美轲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技术立身、创新突围”的战略定力,深耕陶瓷材料、玻璃涂料、核能材料等细分领域,突破高性能陶瓷烧结、特种涂料耐候性强化等关键技术,构建从研发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壁垒,推动材料创新向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延伸。通过破解“卡脖子”难题,提供模块化、定制化服务,美轲以专业化筑牢根基,以系统化放大价值,生动诠释了“小巨人”支撑大产业的时代命题。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葛政涵
出镜:南方+记者 葛政涵
摄像/剪辑:孔剑锋 霍小聪 黄彩燕
统筹:程鹏 马华
策划:陈韩晖 赵兵辉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中佳知识产权服务集团
【作者】 郜小平;葛政涵
南方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