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业牵引产业 以产业反哺事业 深圳:打造“老有颐养”新标杆 构建银发经济新生态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公建民营、民办养老机构占比85.5%,建成2099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全市涉老企业数量6842家……作为全国人口最年轻的超大型城市,深圳依托高科技及战新产业发展优势,强化“三个统筹”、深化“五个赋能”,以事业牵引产业、以产业反哺事业,走出一条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
制度创新:政府市场社会“三驾马车”共筑养老生态
养老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深圳以养老服务为龙头牵引,带动事业产业发展,着力统筹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贯通养老全生命周期链条,把惠民生和扩内需、促产业结合起来,打造“老有颐养”新标杆、构建银发经济新生态。
深圳每两年开展一次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动态调整27项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通过规划建设、税费优惠等51条扶持政策,吸引大批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公建民营、民办养老机构占比85.5%。深业集团打造的“幸福健康产业集团”作为全国唯一改革试点平台,已在29个街道布局74个居家社区网点和3个大型养老机构。
市场力量加速涌入,全市涉老企业数量6842家,银发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包括华为、腾讯、平安、泰康之家、优必选、迈瑞等,覆盖信息技术、高性能材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养老金融、养老照护等领域,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圳已形成深业907幸福家、福安养老、瑞芝康健、国寿、优享家、厚德世家、优食管家等品牌化规模化连锁运营养老服务项目。
社会力量创新服务模式。深圳持续组织开展“银龄行动”,全市现有老年志愿者18.5万人,超2万名老年志愿者常年活跃在社区一线,服务基层治理、调节矛盾纠纷、促进社区融合。积极引导慈善力量助老为老,为高龄、独居等特殊困难老人配置AI智能呼叫器、毫米波雷达、水基灭火器等“三件套”,同时把数据应急响应连通到社区或养老机构。鼓励慈善组织设立乐龄科技推广基金,推动康复辅具、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家用服务机器人等优质产品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场景集成应用。
科技赋能:注入养老服务业发展动能
深圳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结合自身优势,以党建为引领,坚持机制赋能、科技赋能、商业赋能、法治赋能、金融赋能,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在深圳养老护理院,一批科技感满满的智能设备已经“上岗”。智慧养老AI守护产品“隐形护理员”,集火灾监测、跌倒监测、走失监测等多项功能于一身;“便携式智能助浴机”实现了在床上助浴,该机器还具备按摩功能;“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借助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设备完成床位智能化看护,可随时掌握老年人安全和健康动态。AI康复治疗机器人、艾灸机器人、AI棋类机器人……深圳以科技为引领,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进入养老服务业,延伸养老产业链条,激发养老产业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与养老服务的快速融合。
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17条支持措施,统筹推进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等,探索出一条“公益性与市场化”兼容的金融赋能路径。工商银行推出“银发产业云”养老服务综合运营平台、养老REITs等7款产品和服务;平安集团打造“护联体”“住联体”模式,将保险服务与居家养老深度捆绑,一站式对接医、食、住、行等10大场景服务。支持工商银行开发“养老e贷”中小微企业专项金融产品,引导中国人寿等央企将银发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项目落地深圳。累计发放银行颐年卡突破110万张,覆盖九成在深老人,实现高龄老人津贴无感申办、自动提标、线上认证。
银发消费市场活力迸发。2024年,深圳利用2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开展智能居家适老化改造消费提升专项活动,3个月撬动2.5亿元适老化产品消费,惠及1.6万户老年人家庭。连续举办两届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累计展出超2000种全球智慧养老产品,促成交易及投融资12亿元。
民生答卷:描绘“老有颐养”幸福图景
深圳统筹居家、社区、机构三种形态,构建“居家精准服务、社区多元供给、机构专业支撑”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描绘“老有颐养”幸福图景。
深圳着力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精准度,加力建设“无感监测+云端响应”智能守护体系。针对全市近3万户完成适老化改造的家庭,全面推动毫米波雷达、智能床垫、跌倒报警器等设备走入千家万户,实现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动态监测和危险报警。为3400名特殊困难老人配备智能门磁、智能门锁、可视化对讲等照护系统,通过“AI守护员”远程巡访与智能预警平台联动,确保月探访率100%的同时提升服务效能40%。
深圳以“党建引领、多元共建”模式,建成2099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提供中医诊疗、免费体检、智能适老化产品体验、居家上门服务中介等各类特色助老服务,全面补强“社区-小区-家庭”层级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基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分类打造“家庭医生网格化”“家庭病床+驿站理疗”服务链、“预约挂号-健康咨询-药品配送”服务链等试点,将中医理疗、身体检查、心理咨询等服务送到居民楼下。全市2024年长者饭堂和助餐点服务人次突破12.7万,财政补贴精准惠及20万老年人,266家长者饭堂已建成“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智慧网络。全市首批10个“物业养老”示范驿站落地,配备转移扶抱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等黑科技,通过“银龄互助”机制发动低龄老人服务高龄群体,构建起“15分钟应急响应圈”。
全面做强机构养老的专业支撑,创新建立“五类特殊群体优先入住”绿色通道,确保特困、失能等困难老年群体1个月内入住公办机构,形成“立法保障+精准施策”的多层次服务体系。39家医养结合机构形成“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闭环,护理型床位占比突破90%领跑全国。全面探索老年人认知症照护,目前全市有10家养老机构共401个床位试点设置了认知症照护专区或床位,配备的失智老人专属护理床位使用率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