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木兰”——记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张烈霞

3月31日,西安市未央区桂语未央工程建设工地,张烈霞(右一)在检查地暖铺设质量。 记者 张斌峰摄

3月31日一大早,西安市未央区桂语未央工程建设工地,张烈霞乘坐施工电梯上楼,手拿尺子,开始检查地暖铺设的进度和质量。

“我大多数时间就是干这样的工作,看似简单,却丝毫不敢马虎。”张烈霞说。

从2002年参加工作至今,张烈霞一直从事工程技术工作。2024年9月,张烈霞被国务院国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

时间长了,大家习惯把张烈霞叫“工地木兰”。

从“小丫头”到工程师

2002年,大学毕业后的张烈霞刚入职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就被派到宝鸡市广元路渭河大桥建设工地。她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每天要通过箱梁过河。箱梁宽1米多,下面是滔滔河水,这让张烈霞十分紧张。别人是走着过桥,她是顺着箱梁爬过去。张烈霞用了一个多星期才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可以走着过桥。

看图纸、写资料,这看似单调的工作,张烈霞干得认真仔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

2003年,张烈霞“转战”宝鸡市一家垃圾处理场建设工地,主要工作是做测量。工地在山沟里,翻斗车是她到工地的交通工具。遇到雨天,她得徒步,去工地单趟就得4个多小时,但张烈霞从没觉得艰苦。她说:“我在农村长大,觉得能在外面找份工作已经很幸福了,没啥抱怨的。”

在“基本功”入门后,张烈霞跟着师傅学起了资料编写、技术管理、质量验收。她有时候连做梦都在想着怎么把师傅传授的知识“消化”掉。由于张烈霞勤学好问,师傅逢人就夸:“工地小张,学啥都快。”

20多年后,张烈霞由工地上的“小丫头”成长为工程师,不仅不再畏惧“高空”,还参与建设了215米的超高层项目。此外,她成立了“张烈霞劳模创新工作室”,带着10多名“小年轻”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题。工作室获得1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完成工法7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这些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

“要有把自己逼一逼的勇气”

2023年6月,张烈霞接到任务,在西安市北郊对1所小学、1所中学进行改扩建,建设期限是75天,建设内容为2.1万平方米校舍,包括要在悬挑9米的钢架上建造3层教室。

施工场地狭小、适逢雨季、交叉作业多、外立面复杂……“到达的第二天,我就接到了甲方开学节点的通知。许多人的第一想法是这个任务不可能完成。”张烈霞回忆。在种种困难面前,她向甲方保证一定按期保质完成任务。“有时候,我们要有把自己逼一逼的勇气。”

张烈霞与同事迅速成立房建专家科技攻关小组,对专项施工方案逐一反复论证。木模板早拆快拆、大跨度钢结构悬挂区逆做法施工……这些技术方案在一次次研讨中形成。张烈霞说,由于没有场地,没来得及建立项目部,大家就在周边小区租了2间单元房作为临时休息点。虽然休息时间短、工作强度大,但大家都顾不上累,脑子里总想着怎么攻克出现的难题。

“75天,我们不仅干成了,还保质保量。”张烈霞说,从土方开挖到精装交付,大家鼓足了劲、用尽了力。看到孩子们顺利开学,大家都很开心,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不断站上新的“高度”

曾经恐高的张烈霞,在参建一座座高楼大厦中,克服了对高度的恐惧,不断站上人生新“高度”。

闲暇时,张烈霞喜欢站在建设项目的顶上眺望。“那时,觉得蓝蓝的天空离自己很近,似乎触手可及。”她说,在那一瞬间,一种自豪感冲走了所有的劳累。

在西安高新科创园项目施工中,张烈霞面对的不仅是215米的楼体高度,还有20.5米的基坑深度,并且坑壁地下水渗漏严重。如果按照传统的坑边降水方式,需要半年时间完成降水任务。

“我们根本就等不起。”张烈霞说。她在翻阅了47本工程日志后,创造性地采用坑内降水技术,仅用7天就完成降水任务,节约了大量资金。她依此总结提炼形成的施工工法获评陕西省省级工法,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工程施工,容不得丝毫懈怠。同时,女儿和患病的丈夫也需要照顾。为此,张烈霞曾经想过换个工作,但到了最后时刻,又婉拒了对方单位的邀请。“累是累,但还是舍不得离开。每当坐车路过自己参建的建筑时,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张烈霞说。(记者 张斌峰 通讯员 潘卫卫)

相关文章

王晴调研全县统战、宣传工作 2025-04-03 16:35:00

“工地木兰”——记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张烈霞 2025-04-03 10:51:00

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25-04-02 16:08:00

租房可享个税优惠!政策要点、易错点与更正流程来啦~ 2025-04-02 13:01:00

【寿光】寿光市医保局深入医保政务服务大厅和部分医疗机构调研 2025-04-02 10: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