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思践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迫。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高校,应立足自身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相应地承担起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职责。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应深入发掘自身及所在地区资源禀赋,科学定位、系统谋划、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培养大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在整个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是最重要、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决定生产力能级的跃升。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国家战略人才不仅包括以大师、战略科学家等为代表的前沿性学术型创新人才,也包括以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为代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生态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体系。可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源源不断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支点价值和功能。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当前,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核心任务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从内在逻辑上分析,创新是核心,科技是主导,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校是主力,诸多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数量和学生人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比均超过90%,在省级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能否培养出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大批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脱颖而出的重要标识。外在发展环境的变化,倒逼地方高校必须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立足国情、省情和校情,更新发展思路,凝聚发展优势,更加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调整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着力形成学科围绕产业转、专业支撑需求走的发展格局,促进时代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竞相涌现。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地方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胸怀国之大者的价值导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区域产业、区域人才和特色学科等优势与特色,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因地制宜地找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自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中共中央、国务院2025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由于同行业部门、区域政府和企业的天然联系,更加强调以立足区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形成了与区域发展利益攸关、同频共振的办学特色。实践证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地方高校应扎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真实需求,聚焦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与区域内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或产业链链主企业合作,举全校之力高品质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开放融通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

发挥区域人才优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校企深度融合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一方面,树立人才培养大协同观。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地方高校“闭门造车”,而是要与政府、科技、产业等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地方政府应整合各方资源,以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为任务牵引,调动区域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协同高校,组织高端科研平台、龙头骨干企业的高层次技术研发人员与高校教师组建师资团队,指导和带领学生共同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另一方面,深化有组织育人。近年来,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引领下,众多地方高校成立科教融合学院、产教融合学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机构,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为指引,进一步打通教育与科技、人才、产业边界,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深度耦合,着力培养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发挥特色学科优势。采用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坚持错位发展、优势发展和特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选择性地追求卓越,是在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相对不足的态势下,每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地方高校行之有效的理性选择。实践中,可以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围绕一流学科引育人才、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从而实现学科、人才和科研的集中投入和有效集聚。同时,率先在一些强势学科、特色学科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待条件成熟时再在全校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从而有助于减少改革阻力和提高政策成效,最终探索到一条适合人才培养的发展新路。

(作者:於建明,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嘉兴大学副校长)

相关文章

因地制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25-04-25 04:19:00

北京大学发布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2025-04-23 15:13:00

锐评|高校大门要向公众打开,不能让“一关了之”成为常态 2025-04-23 11:04:00

大学管理“中学化”,“圈养”教育怎么破?| 新京报快评 2025-04-20 15:54:00

不限次、免预约、免门票!高层次人才参观寿光菜博会有专属服务 2025-04-19 1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