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8年时光,教村里孩子阅读写作
“没几天,在埋那粒种子的地方,碧绿的像小指那样粗的嫩芽钻出来了。”“又过几天,拔干,抽枝,一棵活像碧玉雕成的小树站在田地里了。”……又是一个周五的夜晚,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锡美村的文敏公祠内,琅琅读书声不断传出。这声音中,既有大人沉稳有力的诵读,又有小孩清脆稚嫩的跟读,交织在一起,为这个静谧的夜晚增添了一抹浓厚的书香气息。

锡美村的这间祠堂里,每逢单周周五晚都会亮起一盏灯。
锡美村的这间祠堂里,每逢单周周五晚都会亮起一盏灯。潮州市湘桥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原小学校长罗宏斌,自2017年起志愿担任家乡锡美村“乡村课堂”授课老师,用8年时光为村里的孩子推开阅读之门。
有感城乡差距 主动担任义教老师
踏入文敏公祠,整齐排列的桌椅、崭新的黑板,以及教学一体机映入眼帘,让人宛如置身于教室之中。罗宏斌介绍,这些教学设施是在筹备乡村课堂时,经与村委会深入商讨后购置的。他感慨道:“之前的教学一体机去年‘罢工’了,多亏有家企业慷慨赞助,这台新设备才及时到位,解决了大难题。”

祠堂成了洋溢着书香气息的“学堂”。
罗宏斌为何要在家乡祠堂里开设免费课堂?故事得从2017年说起。“那时,我还在学校负责管理工作,多次参与学生学业水平检测工作。”罗宏斌回忆,他越来越感受到城乡学生成绩差距加大。让他揪心的是,自己家乡锡美村孩子们所就读的学校,成绩同样不尽人意。
在深入调研和当地老师深入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罗宏斌发现了乡村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乡村学生阅读量严重匮乏,直接导致他们阅读理解能力薄弱。
“课外阅读的缺乏,导致文化刺激明显不足,那就写不好作文。”罗宏斌说。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家长观念偏差,觉得读书不如早点工作实在。在这种氛围下,孩子们沉迷于刷手机短视频,对世界的认知停留在碎片化信息里。长此以往,他们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怎么能得到提升呢?
于是,罗宏斌心中悄然萌生了助力村里孩子提升语文成绩的想法。巧的是,村内贤达罗如群也有着相似的念头,罗如群一直有志于教授学生们书法技艺。两人一拍即合,随即与村委展开商议。“村‘两委’干部觉得我们的提议很有意义,当即决定对村子里的文敏公祠进行修缮,作为孩子们的阅读空间。”罗宏斌说。

祠堂设置的读书角摆放各类书籍。
如今,祠堂内不仅增添一批新媒体设备,还有摆满了各类书籍的书架。就这样,庄重肃穆的祠堂华丽转身,成了洋溢着书香气息的“学堂”。罗宏斌也化身义教老师,自此以后,每逢单周周五晚上,他都会风雨无阻地来到这里,免费为孩子们提供阅读与写作方面的指导。
精心设计课程 点燃学生阅读热情
“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主人公既乐于助人又十分勇敢,但是,当他失去工作后沦为乞丐时,却没有一位成年人伸出援手帮助他。”这是学生罗铮涛在阅读故事《破乞丐》后,于罗宏斌制作的“读书卡片”上写下的阅读体会。
为了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罗宏斌在课程设计与课后巩固方面煞费苦心。多年来,罗宏斌安排趣味互动环节,并精心编印学习资料,助力他们的成长之路。至今,课堂已累计举办上百期授课,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广泛涵盖“绘本阅读”“美文阅读”“名著阅读”“儿童诗创作”等多个专题,深受孩子们喜爱。

罗宏斌与学生互动。
现在,看着曾经为写作犯愁的学生们围坐在祠堂的书架旁,津津有味地翻阅课外读物,用越来越生动有趣的词句描绘着自己的世界,罗宏斌的心中充满了欣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孩子们在读书方面真的有了点小小的变化。”罗宏斌说,在一年又一年的潜移默化中,锡美村的文化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孩子们的成绩也显现出“乡村课堂”的成效。
在参加课程之前,在村内小学就读的罗梓敏作文分数长期在20分徘徊。2024年,怀揣着对女儿学业提升的殷切期望,罗梓敏的父母为她报名了“乡村课堂”。
在“乡村课堂”,罗梓敏学习态度十分认真。“在这里学习特别愉快,我学到了不少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收获满满。”罗梓敏脸上洋溢着笑容。她表示,相较于学校较为严肃的课堂氛围,“乡村课堂”轻松活跃的环境,让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沉浸阅读,尽情汲取知识的养分。
一段时间过后,她的作文成绩提升到29分,在课堂上,也常常获得老师的称赞。“学校老师批改我的作业时,说我能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以及阅读中积累素材,并且巧妙地运用到作文里,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点。”罗梓敏说。
罗湘锐是一位正在读高二的学子,自小学五年级起便踏入罗宏斌的课堂。曾经的他文化基础薄弱,但在“乡村课堂”的熏陶下,逐渐爱上了阅读,变得勤奋好学,作文水平更是突飞猛进,成功考入高中,为圆大学梦而努力。
提及最令自己骄傲的学生,罗宏斌总会提到罗梓栋。他回忆道,罗梓栋听课认真,进步神速。中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金山中学,去年高考又成功被华南农业大学录取。这位学生的成就,是罗宏斌心中最为珍贵的“成绩单”。

学生认真阅读并记下笔记。
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里长辈们的观念也在悄然转变。他们开始陪伴孩子上课、共同阅读,甚至主动与罗宏斌探讨家庭教育的问题。在罗宏斌看来,一堂堂阅读作文课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成绩,更拓宽了他们的学识与眼界。阅读,正成为点亮孩子们成才之路的明灯,也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
展望未来,罗宏斌已有了明确的规划:退休后,他将坚守在“乡村课堂”这份事业上,积极探索创新性的联动模式,引入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多学科的教师团队走进乡村课堂,为孩子们带来更加多元化、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让乡村的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记者手记
“微小之力”汇星河让乡村教育充满希望
乡村教育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使得乡村孩子在知识获取的广度与深度上落后于城市孩子。在湘桥区意溪镇锡美村,罗宏斌等义教老师扎根于此,八载如一日,用自己的坚守续写着乡村教育的篇章,让乡村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

罗宏斌与学生互动。
“哪怕只要影响到一个孩子,我们的付出就值了。”罗宏斌这句朴实的话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他的行动并非仅仅着眼于提升孩子们的学业成绩,更在于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指导,他帮助孩子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知识的熏陶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像罗梓敏、罗湘锐、罗梓栋等孩子,正是在“乡村课堂”的滋养下,实现了蝶变。他们的改变便是罗宏斌努力的最好证明。
事实上,罗宏斌的坚守对乡村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这一个村庄的范畴。在当下城市化浪潮汹涌的大背景下,如罗宏斌这般所展现出的“微小而持续的力量”,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教育前行的道路,成为乡村教育最动人的注脚。
他的行动,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范例,让人们看到个人力量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无限可能。在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下,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每一个微小而持续的努力,都有可能汇聚成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
他的故事,将激励更多像他一样关心乡村教育的人挺身而出,无论是教育工作者、志愿者,还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为乡村教育贡献一份力量。或许是捐赠书籍、资助贫困学生,或许是像罗宏斌一样投身乡村教育一线。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乡村教育的未来也将充满希望。
文/图:董志豪
【作者】 董志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