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科技双驱动 党建引领焕新颜
本报记者 李雪萌 通讯员 张元媛
春日暖阳洒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湟水河畔绿意渐浓,乡村振兴的热潮正澎湃涌动。在这里,驻村工作队员们——这群由党组织选派的乡村建设尖兵,正以党建为引领,将党的关怀化作实际行动,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心间,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走进塘巴村,蔬菜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村民雷有花满脸笑意,忙碌不停。“在家门口上班,农闲时一天能挣100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这份喜悦背后,是塘巴村驻村工作队积极作为的成果。在党组织的指导下,工作队不仅在春耕时节及时送来了化肥、煤炭等急需物资,更是引进600多万元资金,建成现代化蔬菜产业园。如今,产业园内冷链仓储设备高效运转,村党支部书记段应财满怀信心地表示:“蔬菜损耗减少了四成,村集体今年预计能增收15万元。”
而在直沟村,种植大户王得财同样迎来了好消息。“菜籽种、尿素、打虫药,都是咱春耕最需要的!”直沟村驻村工作队在党组织的协调下,送来了价值1.5万余元的农资,包括448斤良种、6100斤化肥。同时,依托“银发人才”下乡活动,将政策宣讲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让党的声音和温暖传遍每一个农家院落。
下台二村的供港澳蔬菜基地,更是一片生机勃勃。村民刘平蹲在地头,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笑得合不拢嘴:“测土配方施肥、地膜保墒这些新技术,让蔬菜产量大幅提升。现在按订单生产,收入翻了一番!”下台二村驻村工作队,邀请农科院专家驻村指导,通过“专家驻村+示范棚+订单收购”的创新模式,建起38个示范棚,并成功签下保底收购订单。基地季节性用工量每日达120人次,带动就业1.2万余人,农户年均增收超1.3万元。良种补贴、有机肥发放等举措,让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2024年,该村供港澳蔬菜突破80吨,产值逾121万元,还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庄发展订单农业,成为党建引领产业致富的典范。
新合村的变化同样显著。新硬化的田间路上,村民应玉文驾驶着满载土豆和馍馍的三轮车,唱起了花儿:“柏油路像银腰带,好日子追着车轮来……这条路让每亩地运输成本省了100块!”驻村工作队不仅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还时刻关心村民群众。村民王占彪拿着刚领到的耕地补贴存折,感慨地说:“从看病报销到电焊培训,帮扶政策就像及时雨,让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如今的台子乡,大棚里的滴灌管在阳光下闪耀,文化广场上“花儿”歌声悠扬。产业发展的货车满载希望驶向粤港澳,孩子们背着书包迈进知识的殿堂,台子乡正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大步前行……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