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品读舰载机飞行员写给辽宁舰官兵的感谢信
品读舰载机飞行员写给辽宁舰官兵的感谢信——
“我们的事业永远青春”
■孙刚政 张 键 王 静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冠彪




辽宁舰甲板引导员正在工作

辽宁舰机电部门维修人员正在进行焊接作业

辽宁舰空勤餐厅炊事员正在备餐
这是几封特殊的感谢信。写信人:航母舰载机飞行员;收信人:辽宁舰。
信中文字洋溢着热情、喜悦、鼓励,表达着真挚的感谢和共同战斗的决心。近年来,在辽宁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舰员的可靠托举下,一批又一批舰载机飞行员奋力提高训练效益,战斗力生成周期不断缩短。
舰员们非常珍视飞行员们的反馈和感谢,但又从未把被感谢的事挂在嘴边。记者是从飞行员那里,才得知这些感谢信的存在。
在这个信息速朽的时代,这些感谢信犹如时光的锚点,记录了一个个热烈而又温暖的故事,见证了官兵对航母事业的如火热情,也见证了航母与舰载机共赴深蓝的激情岁月。
如今,辽宁舰已经入列13年。如果以一艘舰船的平均生命周期30年计算,辽宁舰正青春。但在采访中,一名舰员并不认可这样的计算公式。他告诉记者:“我们的事业永远青春。”
军旅的青春,越努力越幸运
最后一架舰载战斗机的尾钩,精准挂住辽宁舰甲板上的阻拦索,新一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顺利完成夜间着舰资质认证。
“报告,我有话说!”随后召开的总结大会上,首长刚刚讲评完毕,一名年轻飞行员突然打报告,要求上台。
“我要感谢辽宁舰的着舰引导员们!”飞行员的话,令众人吃了一惊。
随后,又一名飞行员也打报告出列。两名飞行员面向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念起一封感谢信:“你们是我们在黑暗中的灯塔……”
两位飞行员真挚的话语赢得阵阵掌声。总结会结束后,首长拍了拍飞行员的肩膀,笑着说:“一个个平时看起来挺豪放,没想到心思这么细!”
“引导员们的声音在夜空中很有穿透力,为我们着舰提供了很好的引导!”飞行员们腼腆地笑了。
说话轻声细语,但透着一股干脆劲儿,身板单薄,却扛得住大洋上的风。第一眼见到李洁,记者很难把这位来自海滨小镇的90后女兵,与辽宁舰首位女着舰引导员关联起来。
作为着舰引导员,她负责为着舰的舰载战斗机提供飞行引导,帮助飞行员调整飞行高度、左右偏差等飞行姿态。她还常态参与甲板飞行保障,能扛起几十公斤重的战斗机系留索,放飞和回收多种型号的直升机。
航母甲板上,有7种标识不同颜色的作业服,李洁穿过其中4种。“来到辽宁舰,我遇到了很多好机会。”面对战友们的赞许,李洁把这些都归结为“幸运”。深入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后,记者发现,“幸运”的背后是足够的努力。
2013年,李洁从地方院校入伍,成为一名海军话务兵。那时,辽宁舰刚入列不久,李洁所在的单位与辽宁舰同处一座军港。后来,她被选送到士官学校学习。在那里,她迎来军旅生涯第一个挑战——转专业,学习舰艇指控。
彼时,人民海军各型舰艇集中入列,舰艇专业兵需求增多,女兵上舰成为一种趋势。枯燥的系统原理和繁复的操作流程,让不擅长理工科的李洁感到迷茫。
转变,源自一次远海实习。那年夏天,李洁放弃休假,主动申请随舰赴某海域实习。20余天的跟班见习中,她发现指控兵们运筹着庞杂的数据,为指挥员提供了精准的目标信息。
这段经历让李洁认识到舰艇指控专业的重要性,也让她爱上了劈波斩浪的感觉。2018年,李洁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分配至辽宁舰。接到命令那晚,她激动得一整晚没睡:“没想到,自己能去最大的一艘舰。”
很快,李洁在同年兵中第一个独立值更。2021年,辽宁舰推行舰员“一专多能”制度。她主动申请报名到航空部门,成为一名甲板引导员。
次年,辽宁舰探索为舰载战斗机夜间着舰安排女引导员。这个战位要求引导员听音准确、吐字清晰、反应迅速、对数据敏感。曾在指控、甲板和播音台等战位工作过的李洁,脱颖而出。
那年3月的一次夜航,李洁正式上岗。精准的通报,回荡在海天之间。伴随最后一架战机着舰,李洁顺利完成首次保障任务。
如今,李洁已保障数百架次战机安全着舰。在飞行员们心里,漆黑夜空中这个悦耳声音,是动听而有力量的存在。
“飞行员在大会上当众宣读给引导员的一封感谢信”,这消息传到李洁这里时,飞行员们早已离舰。虽然未曾见过彼此,更叫不出对方的姓名,但李洁感受到那股熟悉的暖意。
“军旅的青春,越努力越幸运!”在李洁看来,足够“幸运”才带给她如此丰富的青春体验。她说,自己将继续努力,朝着下一个目标全力奔跑。
虽然没有在甲板上工作,但我们心里装着广阔的海天
收到飞行员们送来的感谢信时,辽宁舰机电部门维修班班长张伟意识到,多年前萌生的那个梦想,实现时是多么幸福。
时间回到2011年,一家“神秘的单位”来新兵连选人。张伟和50多名战友从800多名新兵中脱颖而出,幸运入选。
大半个月后,张伟才得知,这家“神秘的单位”,就是即将入列的中国首艘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听这名字就觉得挺厉害!”那时,张伟对航母一无所知。
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入列仪式上,张伟在码头仰望着战舰,心里满是自豪。听说孙子在航母服役,张伟的爷爷脸上笑开了花。爷爷是名老兵,排雷时曾被炸伤左眼。老人家也不多问,只嘱咐孙子一定要好好干。
那时,人民海军的航母事业刚刚起步,一片片空白亟待填补。张伟入伍前学过钳工,已经取得职业资格高级认证。由于焊接专业缺人,他又主动申请转岗,从零开始学习焊工。
狭小的焊接装置舱里,张伟操纵焊把,发红的铁板上火花四溅。时间缓缓流逝,接地线发出刺鼻的味道,他仍不知疲倦地干着。
身旁的老班长着急了,切断电源,拉住张伟说:“看看你自己,都成什么样子了!”张伟这才发现,自己身上全是焊渣,作业服烧了好几个洞,脸被熏得黢黑,脸颊因高温泛起一片片龟裂的纹路。
平时,张伟钻研专业入了迷,在餐桌上用筷子模拟焊把,来回摆动。词典那么厚的《焊接手册》《焊接材料学》,他翻得卷了边。打开手机,他浏览的也大多是焊接短视频,屏幕里的星火映亮了他专注的眉眼。
“我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在航母上干着自己热爱的工作,我觉得很光荣。”扎根深舱十余年,张伟成长为一名高级焊工。
张伟的目光没有只停留在深舱。2015年,一次机库维修时,张伟第一次看到舰载机。那时,他的关注点就与众不同:“飞机上需不需要用焊接呢?”他翻阅了与飞机相关的许多焊接资料,开始研究飞机焊缝。
“如果有一天,我能在甲板上保障舰载机,那可太酷了!”从那以后,这个念头在张伟脑海中挥之不去。
时光荏苒。2022年的一天晚上,机电部门维修班的电话骤然响起:“某型飞机后部某处断裂,请求支援。”
张伟拎起工具包来到现场。机库灯火通明,断裂处紧贴航空油路,金属裂纹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
以往,这类故障大都需要返厂维修。此时,航母身处茫茫大海,机组只能向舰上求助。
张伟心里也有些犯嘀咕:“以前我们也帮助机组修过飞机零件,但这次断裂位置比较刁钻,材料对耐震动、耐高温的要求也很高。”
看到机务官兵焦急的神情,张伟硬着头皮接下任务。他趴在机翼下方的狭窄空间里,肩膀抵住冰冷的金属蒙皮,不断测试角度。
现场特制的焊丝、焊条,在高温下散发出金属灼烧的味道。汗水沿着张伟鬓角滴下来,在电弧闪烁的蓝光中蒸腾起细小的白雾。
当最后一道焊缝凝结成鱼鳞状纹路时,张伟终于松了一口气。随后机务官兵试车,确认没有问题。次日,飞行任务得以顺利实施。
如今,辽宁舰已经成立维修保障支援小组,大部分装备故障都能通过舰员自修排除。每逢机组需要支援,张伟总会带着班里的成员冲在前面。
“虽然没有在甲板上工作,但我们心里装着广阔的海天!”张伟说。
当追求极致成为一种习惯,平凡也能成就非凡
辽宁舰上有个飞行员专属的空勤餐厅。餐厅入口处展陈的几面锦旗和几封感谢信,见证了炊事兵侯美琳和战友们的辛勤付出。
6年前,刚分到辽宁舰空勤餐厅工作时,侯美琳负责餐台服务保障。那时,她心里五味杂陈:“在航母上当兵多光荣啊!可是,自己却是在航母上当炊事员,都不好意思和家人朋友说……”
侯美琳觉得,炊事兵的工作平凡得像白开水,和自己冲锋陷阵的铁血梦想离得太远。部门领导给她做工作:“人不能一天不吃饭!你们保障的飞行员,那可是我们航母编队的刀尖利刃!”
是啊,舰载机飞行员每次元气满满地出征,迎着晨曦在甲板升空,披着星光稳稳降落,离不开炊事兵在灶台前默默坚守。想到这,侯美琳便打起精神,踏实工作。
同在空勤餐厅工作的炊事兵邢志恒倒没有什么心理包袱。刀刃在砧板上敲出的细密鼓点、食材滑进油锅的“滋啦”声响,都让他感到由衷快乐。
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在辽宁舰阻拦着舰。当时,邢志恒在舱内都感受到了甲板的震动,他心潮澎湃:“那一刻,我为国家的强大、人民海军的强大而自豪。”
那天,也是邢志恒第一次见到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他抡起大勺格外有劲:“给飞行员做饭,我感到很光荣。”
几年后,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夜间着舰那天,辽宁舰空勤餐厅为飞行员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夜间着舰,听着都觉得惊险。”邢志恒回忆,“一定要让飞行员们吃好,舒缓心情。”
那天,邢志恒提心吊胆守到后半夜,终于等来部队凯旋的消息——中国海军舰载战斗机攻克了航母夜间起降技术难关!
“那天夜餐时,飞行员们都笑呵呵的,打了满满一盘子饭菜。我心里那个高兴啊!”邢志恒跟着放松下来。
光阴荏苒,人民海军的航母事业一日千里,邢志恒和战友们仍日复一日干着最平凡的工作。他们不断精进厨艺,想把饭菜做得更好。
邢志恒做辣椒酱很拿手——葱姜蒜炸成料油,放入小米椒,炒制后再放入秘制酱料,最后加上梅干菜、牛肉粒,简单的配料变化出独特的风味。每次飞行员随舰出海,总有人问:“辣椒酱还有吗?”
“作为海军第一艘航母上的空勤灶,我们要追求极致,拿出第一的标准!”炊事班战友们的工作状态和飞行员们的热情反馈,让侯美琳深受感染,她渐渐找到了努力方向,决心像邢志恒一样,立足本职、做到最好。
飞行员们在舰上就餐时,侯美琳便默默关注每名飞行员打了什么菜、吃了多少。她记不住飞行员的名字,却能记住他们的长相和饮食喜好。若是碰上有飞行员只打素菜或者饭量减少,她会主动询问菜是否合胃口;刷盘子时,她会默默清点数量,若是缺人,便联系塔台询问是否需要留饭。
那天中午,一名飞行员刚打完饭,没吃几口便被匆匆叫走:“赶紧上机,马上准备起飞了。”
侯美琳看到,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赶紧准备了巧克力、饼干等简餐,托人带给那位飞行员,让他垫一垫肚子。飞行任务结束,这名飞行员特意来跟侯美琳道谢。
几年下来,侯美琳和战友们保障过的飞行员越来越多。随着航母舰载机飞行任务日趋多样化、实战化,辽宁舰升级改造了空勤餐厅,依据飞行计划动态调整供应时间。这也意味着,炊事兵们的工作时间不断拉长。
“保障飞行员吃出战斗力,就是我们的职责。”在侯美琳看来,飞行员的餐饮需求就是餐厅行动的号令。
在弥漫着油烟与蒸汽的厨房里,炊事兵们与这艘大船一同成长。侯美琳也渐渐理解那句话的含义:“当追求极致成为一种习惯,平凡也能成就非凡。”
版式设计:方 汉
供图:孙 翔、王琦文、姚 瑶、范昊龙、孙桩桩
来源:解放军报
#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